Kubernetes-搭建mysql集群(非operator)

集群介绍

首先,用自然语言来描述一下我们想要部署的“有状态应用”。

  1. 是一个“主从复制”(Maser-Slave Replication)的 MySQL 集群;

  2. 有 1 个主节点(Master);

  3. 有多个从节点(Slave);

  4. 从节点需要能水平扩展;

  5. 所有的写操作,只能在主节点上执行;

  6. 读操作可以在所有节点上执行。

在常规环境里,部署这样一个主从模式的 MySQL 集群的主要难点在于:如何让从节点能够拥有主节点的数据,即:如何配置主(Master)从(Slave)节点的复制与同步。

所以,在安装好 MySQL 的 Master 节点之后,你需要做的第一步工作,就是通过 XtraBackup 将 Master 节点的数据备份到指定目录。

备注:XtraBackup 是业界主要使用的开源 MySQL 备份和恢复工具。

这一步会自动在目标目录里生成一个备份信息文件,名叫:xtrabackup_binlog_info。这个文件一般会包含如下两个信息:

1
2
$ cat xtrabackup_binlog_info
TheMaster-bin.000001 481

这两个信息会在接下来配置 Slave 节点的时候用到。

第二步:配置 Slave 节点。Slave 节点在第一次启动前,需要先把 Master 节点的备份数据,连同备份信息文件,一起拷贝到自己的数据目录(/var/lib/mysql)下。然后,我们执行这样一句 SQL:

1
2
3
4
5
6
TheSlave|mysql> CHANGE MASTER TO
MASTER_HOST='$masterip',
MASTER_USER='xxx',
MASTER_PASSWORD='xxx',
MASTER_LOG_FILE='TheMaster-bin.000001',
MASTER_LOG_POS=481;

其中,MASTER_LOG_FILE 和 MASTER_LOG_POS,就是该备份对应的二进制日志(Binary Log)文件的名称和开始的位置(偏移量),也正是 xtrabackup_binlog_info 文件里的那两部分内容(即:TheMaster-bin.000001 和 481)。

第三步,启动 Slave 节点。在这一步,我们需要执行这样一句 SQL:

1
TheSlave|mysql> START SLAVE;

这样,Slave 节点就启动了。它会使用备份信息文件中的二进制日志文件和偏移量,与主节点进行数据同步。

第四步,在这个集群中添加更多的 Slave 节点

需要注意的是,新添加的 Slave 节点的备份数据,来自于已经存在的 Slave 节点。

所以,在这一步,我们需要将 Slave 节点的数据备份在指定目录。而这个备份操作会自动生成另一种备份信息文件,名叫:xtrabackup_slave_info。同样地,这个文件也包含了 MASTER_LOG_FILE 和 MASTER_LOG_POS 两个字段。

然后,我们就可以执行跟前面一样的“CHANGE MASTER TO”和“START SLAVE” 指令,来初始化并启动这个新的 Slave 节点了。

集群容器化

将部署 MySQL 集群的流程迁移到 Kubernetes 项目上,需要能够“容器化”地解决下面的三个问题:

  1. Master 节点和 Slave 节点需要有不同的配置文件(即:不同的 my.cnf);

  2. Master 节点和 Slave 节点需要能够传输备份信息文件;

  3. 在 Slave 节点第一次启动之前,需要执行一些初始化 SQL 操作;

处理不同的配置文件

  1. 需要给主从节点分别准备两份不同的 MySQL 配置文件,然后根据 Pod 的序号(Index)挂载进去,这样的配置文件信息,应该保存在 ConfigMap 里供 Pod 使用。它的定义如下所示:

application/mysql/mysql-configmap.yaml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apiVersion: v1
kind: ConfigMap
metadata:
name: mysql
labels:
app: mysql
data:
master.cnf: |
# 主节点MySQL的配置文件
[mysqld]
log-bin
slave.cnf: |
# 从节点MySQL的配置文件
[mysqld]
super-read-only
1
$ kubectl apply -f mysql-configmap.yaml

在这里,定义了 master.cnf 和 slave.cnf 两个 MySQL 的配置文件。

  • master.cnf 开启了 log-bin,即:使用二进制日志文件的方式进行主从复制,这是一个标准的设置。

  • slave.cnf 的开启了 super-read-only,代表的是从节点会拒绝除了主节点的数据同步操作之外的所有写操作,即:它对用户是只读的。

  1. 接下来,需要创建两个 Service 来供 StatefulSet 以及用户使用。这两个 Service 的定义如下所示:

application/mysql/mysql-services.yaml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apiVersion: v1
kind: Service
metadata:
name: mysql
labels:
app: mysql
spec:
ports:
- name: mysql
port: 3306
clusterIP: None
selector:
app: mysql
---
apiVersion: v1
kind: Service
metadata:
name: mysql-read
labels:
app: mysql
spec:
ports:
- name: mysql
port: 3306
selector:
app: mysql
1
$ kubectl apply -f mysql-services.yaml

可以看到,这两个 Service 都代理了所有携带 app=mysql 标签的 Pod,也就是所有的 MySQL Pod。端口映射都是用 Service 的 3306 端口对应 Pod 的 3306 端口。

不同的是,第一个名叫“mysql”的 Service 是一个 Headless Service(即:clusterIP= None)。所以它的作用,是通过为 Pod 分配 DNS 记录来固定它的拓扑状态,比如“mysql-0.mysql”和“mysql-1.mysql”这样的 DNS 名字。其中,编号为 0 的节点就是我们的主节点。

而第二个名叫“mysql-read”的 Service,则是一个常规的 Service。

并且我们规定,所有用户的读请求,都必须访问第二个 Service 被自动分配的 DNS 记录,即:“mysql-read”(当然,也可以访问这个 Service 的 VIP)。这样,读请求就可以被转发到任意一个 MySQL 的主节点或者从节点上。

备注:Kubernetes 中的所有 Service、Pod 对象,都会被自动分配同名的 DNS 记录。

而所有用户的写请求,则必须直接以 DNS 记录的方式访问到 MySQL 的主节点,也就是:“mysql-0.mysql“这条 DNS 记录。

节点之间传输备份文件

推荐的做法是:先搭建框架,再完善细节。其中,Pod 部分如何定义,是完善细节时的重点。

搭建StatefulSet框架

所以首先,我们先为 StatefulSet 对象规划一个大致的框架,如下图所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apiVersion: apps/v1
kind: StatefulSet
metadata:
name: mysql
spec:
# selector 表示,这个 StatefulSet 要管理的 Pod 必须携带 app=mysql 标签
selector:
matchLabels:
app: mysql
# serviceName 表示 它声明要使用的 Headless Service 的名字是:mysql
serviceName: mysql
# StatefulSet 的 replicas 值是 3,表示它定义的 MySQL 集群有三个节点:一个 Master 节点,两个 Slave 节点。
replicas: 3
template:
metadata:
labels:
app: mysql
spec:
initContainers:
- name: init-mysql
...
- name: clone-mysql
...
containers:
- name: mysql
...
- name: xtrabackup
...
volumes:
- name: conf
emptyDir: {}
- name: config-map
configMap:
name: mysql
# 通过 volumeClaimTemplate(PVC 模板)来为每个 Pod 定义 PVC,将来,这个 PV 对应的的 Volume 就会充当 MySQL Pod 的存储数据目录
volumeClaimTemplates:
- metadata:
name: data
spec:
# 指定了该存储的属性为可读写,并且一个 PV 只允许挂载在一个宿主机上
accessModes: ["ReadWriteOnce"]
storageClassName: rook-ceph-block
resources:
requests:
# 指定了存储的大小为 10 GiB
storage: 10Gi

然后,我们来重点设计一下这个 StatefulSet 的 Pod 模板,也就是 template 字段。

设计 StatefulSet 的 Pod 模板

由于 StatefulSet 管理的 Pod 都来自于同一个镜像,这就要求我们在编写 Pod 时,一定要保持清醒,用“人格分裂”的方式进行思考:

  1. 如果这个 Pod 是 Master 节点,我们要怎么做;

  2. 如果这个 Pod 是 Slave 节点,我们又要怎么做。

想清楚这两个问题,我们就可以按照 Pod 的启动过程来一步步定义它们了。

第一步:从 ConfigMap 中,获取 MySQL 的 Pod 对应的配置文件。

获取 MySQL 的 Pod 对应的配置文件

为此,我们需要进行一个初始化操作,根据节点的角色是 Master 还是 Slave 节点,为 Pod 分配对应的配置文件。此外,MySQL 还要求集群里的每个节点都有一个唯一的 ID 文件,名叫 server-id.cnf。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
# template.spec
# 需要进行一个初始化操作,根据节点的角色是 Master 还是 Slave 节点,为 Pod 分配对应的配置文件。此外,MySQL 还要求集群里的每个节点都有一个唯一的 ID 文件,名叫 server-id.cnf
initContainers:
- name: init-mysql
image: mysql:5.7
command:
- bash
- "-c"
- |
set -ex
# 从 Pod 的 hostname 里,读取到了 Pod 的序号,以此作为 MySQL 节点的 server-id
[[ `hostname` =~ -([0-9]+)$ ]] || exit 1
ordinal=${BASH_REMATCH[1]}
echo [mysqld] > /mnt/conf.d/server-id.cnf
# 由于server-id=0有特殊含义,我们给ID加一个100来避开它
echo server-id=$((100 + $ordinal)) >> /mnt/conf.d/server-id.cnf
# 如果Pod序号是0,说明它是Master节点,从ConfigMap里把Master的配置文件拷贝到/mnt/conf.d/目录;
# 否则,拷贝Slave的配置文件
if [[ $ordinal -eq 0 ]]; then
cp /mnt/config-map/master.cnf /mnt/conf.d/
else
cp /mnt/config-map/slave.cnf /mnt/conf.d/
fi
# init-mysql 在声明了挂载 config-map 这个 Volume 之后,ConfigMap 里保存的内容,就会以文件的方式出现在它的 /mnt/config-map 目录当中
volumeMounts:
- name: conf
mountPath: /mnt/conf.d
- name: config-map
mountPath: /mnt/config-map

第二步:在 Slave Pod 启动前,从 Master 或者其他 Slave Pod 里拷贝数据库数据到自己的目录下。

从 Master 或者其他 Slave Pod 里拷贝数据库数据

为了实现这个操作,我们就需要再定义第二个 InitContainer,如下所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
# template.spec.initContainers
- name: clone-mysql
# 使用的是 xtrabackup 镜像(它里面安装了 xtrabackup 工具)
image: gcr.io/google-samples/xtrabackup:1.0
command:
- bash
- "-c"
- |
set -ex
# 拷贝操作只需要在第一次启动时进行,所以如果数据已经存在,跳过
[[ -d /var/lib/mysql/mysql ]] && exit 0
# Master节点(序号为0)不需要做这个操作
[[ `hostname` =~ -([0-9]+)$ ]] || exit 1
ordinal=${BASH_REMATCH[1]}
[[ $ordinal -eq 0 ]] && exit 0
# 使用ncat指令,远程地向 DNS 记录为“mysql-< 当前序号减一 >.mysql”的 Pod,也就是当前 Pod 的前一个 Pod,发起数据传输请求,并且直接用 xbstream 指令将收到的备份数据保存在 /var/lib/mysql 目录下;
# 3307 是一个特殊端口,运行着一个专门负责备份 MySQL 数据的辅助进程
# 这一步还可以用其他方法来传输数据。比如,用 scp 或者 rsync,都没问题
ncat --recv-only mysql-$(($ordinal-1)).mysql 3307 | xbstream -x -C /var/lib/mysql
# 执行--prepare,这样拷贝来的数据就可以用作恢复了
xtrabackup --prepare --target-dir=/var/lib/mysql
volumeMounts:
- name: data
mountPath: /var/lib/mysql
subPath: mysql
- name: conf
mountPath: /etc/mysql/conf.d

你可能已经注意到,这个容器里的 /var/lib/mysql 目录,实际上正是一个名为 data 的 PVC,即:我们在前面声明的持久化存储。

这就可以保证,哪怕宿主机宕机了,我们数据库的数据也不会丢失。更重要的是,由于 Pod Volume 是被 Pod 里的容器共享的,所以后面启动的 MySQL 容器,就可以把这个 Volume 挂载到自己的 /var/lib/mysql 目录下,直接使用里面的备份数据进行恢复操作。

不过,clone-mysql 容器还要对 /var/lib/mysql 目录,执行一句 xtrabackup –prepare 操作,目的是让拷贝来的数据进入一致性状态,这样,这些数据才能被用作数据恢复。

至此,我们就通过 InitContainer 完成了对“主、从节点间备份文件传输”操作的处理过程。

从节点首次启动之前执行初始化 SQL 操作

可以为这个 MySQL 容器额外定义一个 sidecar 容器,来完成这个操作,它的定义如下所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
# template.spec.containers
# 在这个名叫 xtrabackup 的 sidecar 容器的启动命令里,其实实现了两部分工作。
- name: xtrabackup
image: gcr.io/google-samples/xtrabackup:1.0
ports:
- name: xtrabackup
containerPort: 3307
command:
- bash
- "-c"
- |
set -ex
cd /var/lib/mysql

#第一部分工作,是 MySQL 节点的初始化工作。这个初始化需要使用的 SQL,是 sidecar 容器拼装出来、保存在一个名为 change_master_to.sql.in 的文件里的,具体过程如下所示

# 从备份信息文件里读取MASTER_LOG_FILEM和MASTER_LOG_POS这两个字段的值,用来拼装集群初始化SQL
if [[ -f xtrabackup_slave_info ]]; then
# 如果xtrabackup_slave_info文件存在,说明这个备份数据来自于另一个Slave节点。这种情况下,XtraBackup工具在备份的时候,就已经在这个文件里自动生成了"CHANGE MASTER TO" SQL语句。所以,我们只需要把这个文件重命名为change_master_to.sql.in,后面直接使用即可
mv xtrabackup_slave_info change_master_to.sql.in
# 所以,也就用不着xtrabackup_binlog_info了,否则,下次这个容器重启时,就会发现这些文件存在,所以又会重新执行一次数据恢复和集群初始化的操作,这是不对的
rm -f xtrabackup_binlog_info
elif [[ -f xtrabackup_binlog_info ]]; then
# 如果只存在xtrabackup_binlog_inf文件,那说明备份来自于Master节点,我们就需要解析这个备份信息文件,读取所需的两个字段的值
[[ `cat xtrabackup_binlog_info` =~ ^(.*?)[[:space:]]+(.*?)$ ]] || exit 1
# 同上,这里也就用不着xtrabackup_binlog_info了,否则,下次这个容器重启时,就会发现这些文件存在,所以又会重新执行一次数据恢复和集群初始化的操作,这是不对的
rm xtrabackup_binlog_info
# 把两个字段的值拼装成SQL,写入change_master_to.sql.in文件
echo "CHANGE MASTER TO MASTER_LOG_FILE='${BASH_REMATCH[1]}',\
MASTER_LOG_POS=${BASH_REMATCH[2]}" > change_master_to.sql.in
fi

# 接下来,sidecar 容器就可以执行初始化了
# 如果这个 change_master_to.sql.in 文件存在,就意味着需要做集群初始化工作
if [[ -f change_master_to.sql.in ]]; then
# 但一定要先等MySQL容器启动之后才能进行下一步连接MySQL的操作
echo "Waiting for mysqld to be ready (accepting connections)"
until mysql -h 127.0.0.1 -e "SELECT 1"; do sleep 1; done

echo "Initializing replication from clone position"
# 将文件change_master_to.sql.in改个名字,防止这个Container重启的时候,因为又找到了change_master_to.sql.in,从而重复执行一遍这个初始化流程
mv change_master_to.sql.in change_master_to.sql.orig
# 使用change_master_to.sql.orig的内容,也是就是前面拼装的SQL,组成一个完整的初始化和启动Slave的SQL语句
mysql -h 127.0.0.1 <<EOF
$(<change_master_to.sql.orig),
MASTER_HOST='mysql-0.mysql',
MASTER_USER='root',
MASTER_PASSWORD='',
MASTER_CONNECT_RETRY=10;
START SLAVE;
EOF
fi

#第二部分工作,则是启动一个数据传输服务,具体过程如下所示

# 使用ncat监听3307端口。它的作用是,在收到传输请求的时候,直接执行"xtrabackup --backup"命令,备份MySQL的数据并发送给请求者
# 由于 sidecar 容器和 MySQL 容器同处于一个 Pod 里,所以它是直接通过 Localhost 来访问和备份 MySQL 容器里的数据的,非常方便
exec ncat --listen --keep-open --send-only --max-conns=1 3307 -c \
"xtrabackup --backup --slave-info --stream=xbstream --host=127.0.0.1 --user=root"
volumeMounts:
- name: data
mountPath: /var/lib/mysql
subPath: mysql
- name: conf
mountPath: /etc/mysql/conf.d

定义 Pod -MySQL 容器

有了前面这些定义和初始化工作,MySQL 容器本身的定义就非常简单了,如下所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
# template.spec
containers:
- name: mysql
image: mysql:5.7
env:
- name: MYSQL_ALLOW_EMPTY_PASSWORD
value: "1"
ports:
- name: mysql
containerPort: 3306
volumeMounts:
- name: data
# 数据目录是 /var/lib/mysql
mountPath: /var/lib/mysql
subPath: mysql
- name: conf
# 配置文件目录是 /etc/mysql/conf.d
mountPath: /etc/mysql/conf.d
resources:
requests:
cpu: 500m
memory: 1Gi
# 定义了一个 livenessProbe,通过 mysqladmin ping 命令来检查它是否健康
livenessProbe:
exec:
command: ["mysqladmin", "ping"]
initialDelaySeconds: 30
periodSeconds: 10
timeoutSeconds: 5
# 定义了一个 readinessProbe,通过查询 SQL(select 1)来检查 MySQL 服务是否可用,凡是 readinessProbe 检查失败的 MySQL Pod,都会从 Service 里被摘除掉。
readinessProbe:
exec:
# 通过TCP连接的方式进行健康检查
command: ["mysql", "-h", "127.0.0.1", "-e", "SELECT 1"]
initialDelaySeconds: 5
periodSeconds: 2
timeoutSeconds: 1

这时候,应该能够明白,如果 MySQL 容器是 Slave 节点的话,它的数据目录里的数据,就来自于 InitContainer 从其他节点里拷贝而来的备份。它的配置文件目录 /etc/mysql/conf.d 里的内容,则来自于 ConfigMap 对应的 Volume。而它的初始化工作,则是由同一个 Pod 里的 sidecar 容器完成的。这些操作,正是刚刚前三部讲述的大部分内容。

至此,一个完整的主从复制模式的 MySQL 集群就定义完了。

完整的StatefulSet如下:

application/mysql/mysql-statefulset.yaml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apiVersion: apps/v1
kind: StatefulSet
metadata:
name: mysql
spec:
# selector 表示,这个 StatefulSet 要管理的 Pod 必须携带 app=mysql 标签
selector:
matchLabels:
app: mysql
# serviceName 表示 它声明要使用的 Headless Service 的名字是:mysql
serviceName: mysql
# StatefulSet 的 replicas 值是 3,表示它定义的 MySQL 集群有三个节点:一个 Master 节点,两个 Slave 节点。
replicas: 3
template:
metadata:
labels:
app: mysql
spec:
# 需要进行一个初始化操作,根据节点的角色是 Master 还是 Slave 节点,为 Pod 分配对应的配置文件。此外,MySQL 还要求集群里的每个节点都有一个唯一的 ID 文件,名叫 server-id.cnf
initContainers:
- name: init-mysql
image: mysql:5.7
command:
- bash
- "-c"
- |
set -ex
# 从 Pod 的 hostname 里,读取到了 Pod 的序号,以此作为 MySQL 节点的 server-id
[[ `hostname` =~ -([0-9]+)$ ]] || exit 1
ordinal=${BASH_REMATCH[1]}
echo [mysqld] > /mnt/conf.d/server-id.cnf
# 由于server-id=0有特殊含义,我们给ID加一个100来避开它
echo server-id=$((100 + $ordinal)) >> /mnt/conf.d/server-id.cnf
# 如果Pod序号是0,说明它是Master节点,从ConfigMap里把Master的配置文件拷贝到/mnt/conf.d/目录;
# 否则,拷贝Slave的配置文件
if [[ $ordinal -eq 0 ]]; then
cp /mnt/config-map/master.cnf /mnt/conf.d/
else
cp /mnt/config-map/slave.cnf /mnt/conf.d/
fi
# init-mysql 在声明了挂载 config-map 这个 Volume 之后,ConfigMap 里保存的内容,就会以文件的方式出现在它的 /mnt/config-map 目录当中
volumeMounts:
- name: conf
mountPath: /mnt/conf.d
- name: config-map
mountPath: /mnt/config-map
- name: clone-mysql
# 使用的是 xtrabackup 镜像(它里面安装了 xtrabackup 工具)
image: gcr.io/google-samples/xtrabackup:1.0
command:
- bash
- "-c"
- |
set -ex
# 拷贝操作只需要在第一次启动时进行,所以如果数据已经存在,跳过
[[ -d /var/lib/mysql/mysql ]] && exit 0
# Master节点(序号为0)不需要做这个操作
[[ `hostname` =~ -([0-9]+)$ ]] || exit 1
ordinal=${BASH_REMATCH[1]}
[[ $ordinal -eq 0 ]] && exit 0
# 使用ncat指令,远程地向 DNS 记录为“mysql-< 当前序号减一 >.mysql”的 Pod,也就是当前 Pod 的前一个 Pod,发起数据传输请求,并且直接用 xbstream 指令将收到的备份数据保存在 /var/lib/mysql 目录下;
# 3307 是一个特殊端口,运行着一个专门负责备份 MySQL 数据的辅助进程
# 这一步还可以用其他方法来传输数据。比如,用 scp 或者 rsync,都没问题
ncat --recv-only mysql-$(($ordinal-1)).mysql 3307 | xbstream -x -C /var/lib/mysql
# 执行--prepare,这样拷贝来的数据就可以用作恢复了
xtrabackup --prepare --target-dir=/var/lib/mysql
volumeMounts:
- name: data
mountPath: /var/lib/mysql
subPath: mysql
- name: conf
mountPath: /etc/mysql/conf.d
containers:
- name: mysql
image: mysql:5.7
env:
- name: MYSQL_ALLOW_EMPTY_PASSWORD
value: "1"
ports:
- name: mysql
containerPort: 3306
volumeMounts:
- name: data
# 数据目录是 /var/lib/mysql
mountPath: /var/lib/mysql
subPath: mysql
- name: conf
# 配置文件目录是 /etc/mysql/conf.d
mountPath: /etc/mysql/conf.d
resources:
requests:
cpu: 500m
memory: 1Gi
# 定义了一个 livenessProbe,通过 mysqladmin ping 命令来检查它是否健康
livenessProbe:
exec:
command: ["mysqladmin", "ping"]
initialDelaySeconds: 30
periodSeconds: 10
timeoutSeconds: 5
# 定义了一个 readinessProbe,通过查询 SQL(select 1)来检查 MySQL 服务是否可用,凡是 readinessProbe 检查失败的 MySQL Pod,都会从 Service 里被摘除掉。
readinessProbe:
exec:
# 通过TCP连接的方式进行健康检查
command: ["mysql", "-h", "127.0.0.1", "-e", "SELECT 1"]
initialDelaySeconds: 5
periodSeconds: 2
timeoutSeconds: 1
- name: xtrabackup
image: gcr.io/google-samples/xtrabackup:1.0
ports:
- name: xtrabackup
containerPort: 3307
command:
- bash
- "-c"
- |
set -ex
cd /var/lib/mysql

#第一部分工作,是 MySQL 节点的初始化工作。这个初始化需要使用的 SQL,是 sidecar 容器拼装出来、保存在一个名为 change_master_to.sql.in 的文件里的,具体过程如下所示

# 从备份信息文件里读取MASTER_LOG_FILEM和MASTER_LOG_POS这两个字段的值,用来拼装集群初始化SQL
if [[ -f xtrabackup_slave_info ]]; then
# 如果xtrabackup_slave_info文件存在,说明这个备份数据来自于另一个Slave节点。这种情况下,XtraBackup工具在备份的时候,就已经在这个文件里自动生成了"CHANGE MASTER TO" SQL语句。所以,我们只需要把这个文件重命名为change_master_to.sql.in,后面直接使用即可
mv xtrabackup_slave_info change_master_to.sql.in
# 所以,也就用不着xtrabackup_binlog_info了,否则,下次这个容器重启时,就会发现这些文件存在,所以又会重新执行一次数据恢复和集群初始化的操作,这是不对的
rm -f xtrabackup_binlog_info
elif [[ -f xtrabackup_binlog_info ]]; then
# 如果只存在xtrabackup_binlog_inf文件,那说明备份来自于Master节点,我们就需要解析这个备份信息文件,读取所需的两个字段的值
[[ `cat xtrabackup_binlog_info` =~ ^(.*?)[[:space:]]+(.*?)$ ]] || exit 1
# 同上,这里也就用不着xtrabackup_binlog_info了,否则,下次这个容器重启时,就会发现这些文件存在,所以又会重新执行一次数据恢复和集群初始化的操作,这是不对的
rm xtrabackup_binlog_info
# 把两个字段的值拼装成SQL,写入change_master_to.sql.in文件
echo "CHANGE MASTER TO MASTER_LOG_FILE='${BASH_REMATCH[1]}',\
MASTER_LOG_POS=${BASH_REMATCH[2]}" > change_master_to.sql.in
fi

# 接下来,sidecar 容器就可以执行初始化了
# 如果这个 change_master_to.sql.in 文件存在,就意味着需要做集群初始化工作
if [[ -f change_master_to.sql.in ]]; then
# 但一定要先等MySQL容器启动之后才能进行下一步连接MySQL的操作
echo "Waiting for mysqld to be ready (accepting connections)"
until mysql -h 127.0.0.1 -e "SELECT 1"; do sleep 1; done

echo "Initializing replication from clone position"
# 将文件change_master_to.sql.in改个名字,防止这个Container重启的时候,因为又找到了change_master_to.sql.in,从而重复执行一遍这个初始化流程
mv change_master_to.sql.in change_master_to.sql.orig
# 使用change_master_to.sql.orig的内容,也是就是前面拼装的SQL,组成一个完整的初始化和启动Slave的SQL语句
mysql -h 127.0.0.1 <<EOF
$(<change_master_to.sql.orig),
MASTER_HOST='mysql-0.mysql',
MASTER_USER='root',
MASTER_PASSWORD='',
MASTER_CONNECT_RETRY=10;
START SLAVE;
EOF
fi

#第二部分工作,则是启动一个数据传输服务,具体过程如下所示

# 使用ncat监听3307端口。它的作用是,在收到传输请求的时候,直接执行"xtrabackup --backup"命令,备份MySQL的数据并发送给请求者
# 由于 sidecar 容器和 MySQL 容器同处于一个 Pod 里,所以它是直接通过 Localhost 来访问和备份 MySQL 容器里的数据的,非常方便
exec ncat --listen --keep-open --send-only --max-conns=1 3307 -c \
"xtrabackup --backup --slave-info --stream=xbstream --host=127.0.0.1 --user=root"
volumeMounts:
- name: data
mountPath: /var/lib/mysql
subPath: mysql
- name: conf
mountPath: /etc/mysql/conf.d
volumes:
- name: conf
emptyDir: {}
- name: config-map
configMap:
name: mysql
# 通过 volumeClaimTemplate(PVC 模板)来为每个 Pod 定义 PVC,将来,这个 PV 对应的的 Volume 就会充当 MySQL Pod 的存储数据目录
volumeClaimTemplates:
- metadata:
name: data
spec:
# 指定了该存储的属性为可读写,并且一个 PV 只允许挂载在一个宿主机上
accessModes: ["ReadWriteOnce"]
storageClassName: rook-ceph-block
resources:
requests:
# 指定了存储的大小为 10 GiB
storage: 10Gi

开始搭建集群

创建configmap

1
$ kubectl apply -f mysql-configmap.yaml

创建service

1
$ kubectl apply -f mysql-services.yaml

创建PV

首先,我们需要在 Kubernetes 集群里创建满足条件的 PV

application/mysql/rook-storage.yaml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apiVersion: ceph.rook.io/v1
kind: CephBlockPool
metadata:
name: replicapool
namespace: rook-ceph
spec:
replicated:
size: 3
---
apiVersion: storage.k8s.io/v1
kind: StorageClass
metadata:
name: rook-ceph-block
provisioner: ceph.rook.io/block
parameters:
pool: replicapool
clusterNamespace: rook-ceph
1
$ kubectl create -f rook-storage.yaml

在这里,用到了 StorageClass 来完成这个操作。它的作用,是自动地为集群里存在的每一个 PVC,调用存储插件(Rook)创建对应的 PV,从而省去了我们手动创建 PV 的机械劳动。

备注:在使用 Rook 的情况下,mysql-statefulset.yaml 里的 volumeClaimTemplates 字段需要加上声明 storageClassName=rook-ceph-block,才能使用到这个 Rook 提供的持久化存储。

创建StatefulSet

1
$ kubectl create -f mysql-statefulset.yaml

你可以通过运行以下命令查看启动进度:

1
kubectl get pods -l app=mysql --watch

一段时间后,你应该看到所有 3 个 Pod 进入 Running 状态:

1
2
3
4
5
$ kubectl get pod -l app=mysql
NAME READY STATUS RESTARTS AGE
mysql-0 2/2 Running 0 2m
mysql-1 2/2 Running 0 1m
mysql-2 2/2 Running 0 1m

验证集群

尝试向这个 MySQL 集群发起请求,执行一些 SQL 操作来验证它是否正常:

1
2
3
4
5
6
$ kubectl run mysql-client --image=mysql:5.7 -i --rm --restart=Never --\
mysql -h mysql-0.mysql <<EOF
CREATE DATABASE test;
CREATE TABLE test.messages (message VARCHAR(250));
INSERT INTO test.messages VALUES ('hello');
EOF

通过启动一个容器,使用 MySQL client 执行了创建数据库和表、以及插入数据的操作。需要注意的是,我们连接的 MySQL 的地址必须是 mysql-0.mysql(即:Master 节点的 DNS 记录)。因为,只有 Master 节点才能处理写操作。

通过连接 mysql-read 这个 Service,我们就可以用 SQL 进行读操作,如下所示:

1
2
3
4
5
6
7
8
9
$ kubectl run mysql-client --image=mysql:5.7 -i -t --rm --restart=Never --\
mysql -h mysql-read -e "SELECT * FROM test.messages"
Waiting for pod default/mysql-client to be running, status is Pending, pod ready: false
+---------+
| message |
+---------+
| hello |
+---------+
pod "mysql-client" deleted

扩展 MySQL 集群,比如:

1
$ kubectl scale statefulset mysql  --replicas=5

这时候,就会发现新的 Slave Pod mysql-3 和 mysql-4 被自动创建了出来

如果你像如下所示的这样,直接连接 mysql-3.mysql,即 mysql-3 这个 Pod 的 DNS 名字来进行查询操作:

1
2
3
4
5
6
7
8
9
$ kubectl run mysql-client --image=mysql:5.7 -i -t --rm --restart=Never --\
mysql -h mysql-3.mysql -e "SELECT * FROM test.messages"
Waiting for pod default/mysql-client to be running, status is Pending, pod ready: false
+---------+
| message |
+---------+
| hello |
+---------+
pod "mysql-client" deleted

就会看到,从 StatefulSet 为新创建的 mysql-3 上,同样可以读取到之前插入的记录。也就是说,数据备份和恢复,都是有效的。

作者

buubiu

发布于

2021-06-16

更新于

2024-01-25

许可协议